□蒋璟璟
在山东临沂下辖的多个区县,在即将开始的秋季学期,一些老师将离开自己所在的小学或初中,前往高中教书。在学龄人口变化的大背景下,这种情况称为跨学段任教。出于种种原因,不少老师并不愿意调往高中。而对高中学校而言,这些小学和初中老师也并非首选。记者梳理还发现,不光是山东临沂,目前福建、宁夏、江西等多地,已发布教师跨学段转岗公告。(新京报)
其实中小学教育系统内,一直就是有师资流动机制的。以往,这种“流动”有两个鲜明特点,也即零星的、双向的。既有小学教师去教中学的,也有中学教师去改教小学的。整体来说,其涉及的教师人数总量并不大。与之相较,近来引发关注的一些地方的“跨学段任教”,则是另一番逻辑。相对而言,其是规模化的,也是统一安排的。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,也不可避免引发了某些新问题。如何因应形势处理好变革中出现的新问题,这关乎着基层教育的实效。
需要说明的是,中学与小学教师工作,并不存在绝对的谁难谁易、谁好谁坏。有些人,就是喜欢在小学任教,图的就是压力小、工作清闲。与很多人所想象的不同,这部分教师,其实并不一定就不具备任教高中的能力。真正存疑的是,他们有没有去中学教书的兴趣、意愿和动力?正所谓强扭的瓜不甜,若是赶鸭子上架,心不甘情不愿,想必也很难迅速进入新角色。转型的阵痛,很具体,或许也很漫长。而这,恰是需要各方一起应对的挑战。
由于学龄儿童的变化,在一些地方,小学教师去教高中,属于不得不为。这既是整体的资源再配置,事实上,也是通过“再安置”来给个体找出路。至于说这个过程到底如何进行,还是很需要一番智慧的。我们看到,一些地方在推动“跨学段任教” 时,粗枝大叶、大开大合,只顾大面枉顾细节,这就显得不够人性、不够科学了。尽可能地尊重教师本人意愿,尽可能地择优优先安排,尽可能地分批平缓过渡,这理应是相关工作的基本原则。
“跨学段任教”并非越快越好,而是应该适配学龄人口的变化曲线,甚至慢一点、缓一点,都没关系。怕的就是,强求“一步到位”乃至“大干快上”,欲速不达,反倒是余波不断。其对于正常师资队伍和教学秩序的扰动,不可不察。
粤友配资-粤友配资官网-杭州股票配资公司-配资门户网址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