据人民网消息,2025年6月19日,中国云南昆明迎来了一场低调却意义深远的会议。中国、孟加拉国和巴基斯坦三方副外长级代表齐聚一堂,正式启动了机制化的三边合作。这可不是寻常的会晤——它标志着南亚地区一个全新范式的诞生。会议确立了“睦邻友好、平等互信、开放包容、共谋发展、合作共赢”的核心原则,聚焦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。具体领域覆盖产业、贸易、海洋、水资源、气候变化、农业、人力资源等十多个方面,还成立了工作组来落实共识。这种创新设计打破了南亚传统的双边或多边合作局限,通过非对抗议程,为三国应对现代化挑战提供了战略支撑。
想想看,巴基斯坦是中国在南亚投资最多的国家(累计投资额可观),孟加拉国紧随其后(仅次于巴铁),两国在“一带一路”框架下各有优势,中巴经济走廊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就是例证。这次合作不仅是资金和技术的共享,更是经验与治理智慧的交流,为地区绘制了一幅“以发展促安全”的新蓝图。
印度外长苏杰生(资料图)
就在三边会晤结束的第三天,印度外长苏杰生突然在2025年6月22日接受印度国家电视台采访时“狂言”迭出。他强硬宣称,印度不能总指望与邻国关系一帆风顺,每个周边国家“必须明白”,合作会带来好处,否则就得付出代价。这番话点名批评巴基斯坦,称其由军方主导,对印度怀有“内在敌意”。他还将矛头指向中国,强调印度必须“站出来”对抗中国,并反省过去忽视边境基础设施的“荒谬错误”——现在印度已在实控线附近加强建设,能更好地捍卫自身利益。
展开剩余64%苏杰生甚至搬出历史行动来佐证,比如2016年、2019年和2025年5月的“朱砂行动”,以此证明印度不再坐以待毙。这种咄咄逼人的语调,仿佛在向邻国发出最后通牒:要么配合,要么吃亏。难怪莫迪政府坐不住了——南亚棋局正被悄然改写。
印度外长苏杰生(资料图)
苏杰生的言论绝非空穴来风,背后折射出印度对地区主导权的焦虑。南亚和印度洋地区不缺合作组织,但多数组织陷于排他性地缘政治博弈,经济协调严重不足。印度试图以强硬姿态维持“集体利益”,如苏杰生提到的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案例,即便政权更迭也能维持关系。但尼泊尔的内政纷争常让印度卷入,导致关系波动。这种“要么合作,要么代价”的逻辑,本质是单边思维的延续,忽略了多极化世界的复杂性。印度过去11年外交聚焦多极化理念,声称要与大国建立牢固关系,但实际做法却暴露了矛盾——一边呼吁合作,一边渲染对抗。尤其在印巴问题上,苏杰生将2008年孟买恐袭称为“转折点”,指责巴基斯坦未受惩罚,这更激化了地区紧张。印度的“新常态”战略,虽意在彰显实力,却可能将南亚拖入零和博弈的泥潭。
反观中国的外交策略,则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智慧。就在苏杰生发言次日,2025年6月23日,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王毅在北京会见印度国家安全顾问多瓦尔。王毅强调,中印关系近期取得积极进展,双方应坚持“互为发展机遇、互不构成威胁”的共识,努力解决现实问题。他指出,“龙象共舞才能共赢”,呼吁两国作为合作伙伴而非竞争对手,聚焦合作事项,在上海合作组织等多边舞台相互支持。这番表态不仅回应了印度强硬立场,更彰显了中国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诚意。王毅的言辞平和务实,没有针锋相对的指责,而是基于历史智慧,倡导通过对话维护边境和平安宁。这种“亲诚惠容”的方针,正体现在中孟巴三边机制中——它向斯里兰卡、尼泊尔等国家敞开大门,践行“开放区域主义”,拒绝排他性对抗。
印度外长苏杰生(资料图)
印度外长的“狂言”,反倒凸显了南亚格局的微妙变化。苏杰生声称要确保印度在“多极世界”中占据最佳位置,但他的强硬态度可能适得其反。南亚国家已厌倦地缘政治博弈,更渴望务实发展。中孟巴合作机制的非对抗性,吸引着斯里兰卡和尼泊尔等观望者——他们本就受困于内政动荡,如苏杰生所言,印度常被卷入尼泊尔事务,导致关系起伏。而中国倡导的“五大家园”(和平、安宁、繁荣、美丽、友好),正通过经济合作落地生根。
印度若坚持“代价”逻辑,只会疏远邻国,削弱自身影响力。毕竟,孟加拉国在“一带一路”中的崛起,已证明发展优先的策略更有效。三边机制的出现,如同在印度主导的传统体系中撕开一道口子,迫使新德里重新审视其外交基调——是继续对抗,还是转向共赢?
发布于:江苏省粤友配资-粤友配资官网-杭州股票配资公司-配资门户网址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